用户名: 密码: 忘记密码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审计论坛
政务公开视角下对审计信息宣传的再思考
发布时间:2017-04-13 稿件来源: 字体调整:【 】浏览次数:

审计信息宣传是审计机关与党委政府、社会各界联系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。伴随着审计监督进入以“全覆盖”为主题的“新常态”,审计信息宣传也处在转型发展的当口。如何让信息宣传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期望与要求,是作为审计机关领导需要思考的问题。

一、从公共关系视角看信息宣传“新常态”

政府公共关系,是指政府为了争取公众的理解支持,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,运用传媒手段处理和协调与公众的关系,以便更好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活动。

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,审计部门处理公共关系,信息宣传工作是重要的一环。因工作职能限定,审计监督主要针对政府部门,与公众的直接联系不多;所以,信息宣传在公共关系方面的作用就更能体现了。

如果说往年的审计信息宣传主要以机关内、系统内的交流为主,带有“自说自话”的性质;那么,新时期信息宣传的基本特征,一言以蔽之,就是面向社会的“公共性”大大增强。这一点可从三个方面加以佐证。

首先,从网络舆情现状看,公众对知情权的呼声越来越高。近日网上一篇题为《政府信息公开岂能玩太极》的文章批评了某地政府含糊敷衍、答非所问的信息公开行为,很能代表群众的心声。在追求知情权的背景下,陈旧的宣传模式和话语体系(例如大话套话连篇的“官腔”)早已不能满足群众需求。审计信息也遵循同样的道理,必须力戒华而不实的作风,真正反映工作实效。

其次,从党委和政府的行为看,对信息公开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,考核标准也越来越高。不同于过去以行政公文为主体的公开模式;现今的政府信息公开是包括政务新闻、财务信息、人事资料等在内的“全口径”公开,而且形式与内容并重。审计信息是政务新闻的主要来源,在这个衡量尺度下,也必须朝着公开化、透明化的方向发展。

最后,从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看,增强审计工作的公开透明度是内在的要求。“新预算法”明确要求建立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,对本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预算、预算执行及决算情况全面公开;国务院“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”要求推进审计结果公告,这些都可看作是对审计工作的公共属性的一种强调。审计信息宣传也需要迎合这一发展趋势。

政府部门使用的“宣传”一词,过去通常译为西文的propaganda,现在更多被译为publicity。品味这一变化可以发现,前者侧重于单向的宣教,后者则带有双向交流的意味。至于信息一词,原本就有普遍联系的含义。作为审计机关,能否站在公众的角度,保障公众的基本知情权,避免“自说自话”、事后被动接受“拷问”的模式,既是工作水平的体现,也是每名审计人员应当思考的现实问题。

二、审视当前信息宣传存在的问题

在公共关系的视角下考察当前审计机关的信息宣传工作,不难发现下列几种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,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:

1.与公众关注缺少交集。公众追求的是公共事务上的知情权,关注的是审计部门开展审计业务的实际成效。就满足群众的知情需要而言,那些反映审计工作、审计项目进展的信息价值更高,应当占据公共宣传的主导地位。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,往往记录开会、培训等日常活动的信息偏多,审计项目类信息反而偏少,配比存在失衡。

2.报送数量低。虽然撰写、报送数量逐年上升,但真正面向社会、上网见报的审计信息占比并不高,不能充分满足公众了解审计的需求。部分审计项目从头到尾没有形成一篇信息,反映出审计人员的信息宣传意识还比较薄弱。

3.区分度不高。目前审计信息的报送对象,大致有党委政府、报刊和网站三种,其要求各不相同。对政府,侧重于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审计建议;对报刊,侧重于代表性强、有影响力的工作;对网站,侧重于内容全面、有时效性和可读性。鉴于此,所有信息都向三类媒体投稿是没有必要的,必将造成效率不高;相反,应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,确定相应的宣传策略。

4.新闻要素缺失。某种程度上,审计信息都可以看作是新闻稿。即使文体上不是新闻,内容也要具备新闻性,否则就缺乏实际价值。然而,一些审计人员缺乏新闻意识,审计信息缺失时间、地点、事件、成因、结果等基本要素,有的甚至连审计项目名称、审计时间也讳莫如深。缺失了基本要素的信息,犹如失去了五官的面孔。这既不能保障公众的知情权,也损害了信息自身的可信度。

5.有意回避关键内容。因为没有处理好宣传与保密两者的辩证关系,理解上有偏差,认为涉及审计内容的数据、案例等一概不可外宣,导致信息从头到尾没有数据、实例或图片的支撑。这样的信息不仅内容空泛,价值平庸,而且从公共关系的角度说,也有背知情权原则,甚至可能让一些群众误以为是只说空话不做实事,不可不慎重对待

6.文风方面。审计信息中,形如工作总结、满篇官话官腔,或者照抄审计报告的为数不少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审计机关与外界之间的疏离感。反观习总书记的历次讲话,其中不乏讲故事、打比方的精彩段落,这种朴实亲民的风格不仅形成了文风、话风的新典范,也昭示着审计机关在宣传话语体系上也要有所革新。

三、信息宣传工作的四种意识和三条要求

针对上述列举的问题和症结,我们有必要在公共关系视角下,思考今后改进审计信息宣传工作的策略。

就管理层面而言,各家审计机关当然可以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,如考核、奖惩等,但“条条大路通罗马”,管理的最终目的不在管理本身,而是要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。那么在公共关系的视角下,我们在信息宣传中欠缺什么样的意识?

一是公共意识。信息宣传的本质就是对外联系。在这个重视知情权的信息化时代,审计人员决不能满足于“自说自话”,而应站在公众的角度,为群众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政府信息,这一换位思考是公共意识的体现,也是做好信息宣传的基础。

二是动态意识。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,早已不满足于仅仅获知事件结果,而是追求全过程的、动态化的信息掌握。同样,审计信息也不能仅仅是静态结果的告示,更应当是实时动态的信息传递。从宏观上看,审计工作就是若干审计项目的动态推进过程。通过信息宣传,动态反映审计项目进展情况,既有助于提高报送数量,又契合审计工作“项目化推进”的特质,还满足了公众的知情需求。

三是全员意识。既然审计项目类信息应当成为信息宣传的主体内容,那么,加强审计人员特别是业务人员的信息宣传意识,营造信息宣传工作人人有责的氛围,就成了一项基础性工作。

四是质量意识。应当承认,做好审计信息宣传,数量是基础,没有一定的信息数量,固然奢谈质量;但相比之下质量是更加关键的要素,如果信息整体平庸,言不达义,哪怕报送数量再庞大,也难以达到公众的期望。

既然涉及质量问题,就进入了信息宣传的技术层面。关于如何写好审计信息,同样也是众说纷纭,但基本的法则是共通的。在此笔者借用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、达、雅三原则,在审计信息中,这三条原则可以理解为材料的真实有效、信息的准确传达、文风的朴实亲民。

首先,材料要真实有效。真实是首要的价值。既要确保信息内容的真实性,也要力求审计信息能够全方位覆盖审计机关的重要信息,不遗漏重大事项,保障基本的知情权,这才是真实性的全面内涵。另一方面也要看到,并非真实的东西就必然有效,如前所述,公众希望实时、动态地了解政府信息,因此时效性是一大关键;同时还应坚持“务实”优先的原则,更多展示审计业务、重大项目的进展和成果,这样才能真正称为有效。

其次,信息要准确传达。有些信息,虽然素材是真实有效的,但因为交代不清楚,没有起到应有效果。为了准确传达信息,应当保证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事件、前因、后果等基本要素齐全,还要重视案例、数据、图片的穿插运用,凡是不涉密的数据,应当尽可能公之于众,作为信息的“点睛之笔”,增强整体的说服力和可信度;另外还要讲究材料的选取,材料贵不在多而在精,不必追求面面俱到,而是要通过最具代表性、最能反映审计工作实绩的材料去说明。

最后,文风要朴实亲民。考虑一般读者的心理,就会发现:相比于长篇大论,他们更喜爱短讯短评;相比于“假大空”,更喜爱具体生动;相比于晦涩的用语,更喜爱通俗的表达。鉴于此,在公共关系的视角下,在保障信息真实、准确性的基础上,还应增加审计信息的可读性。总结性的长篇报道固然还是必要的,但不能构成审计信息的主体。今后较为理想的局面,是依托审计项目,形成文字尽可能简明、频率尽可能加大、见报尽可能迅速的“短频快”风格。至于这一目标的实现,则有待广大审计人员的协同努力。

打印】【收藏】【关闭
中国·镇江政府门户网站版权所有 镇江市人民政府 365体育在线投注导航主办
©Copyright 2009 Zhenjiang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  苏ICP备10205253号-1
今日访问:    总访问量: